六月中文网 - 历史小说 - 乱世栋梁在线阅读 - 第六十八章 众怒难犯

第六十八章 众怒难犯

        上午,建康,彭城公府,后庭,吴氏正和前来问安的大儿妇林氏交谈,另一个儿妇黄姈也在座。

        吴氏随儿子李笠回京,自然就住在建康,正好长孙李昕一家也在建康,所以一家人又团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人年纪大了,就会愈发看重家人团圆,吴氏没想到在家乡之外,一大家人也能凑齐,心中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聊着聊着,吴氏说起建康的风土人情,因为李笠专门安排侍女担任“包打听”,给吴氏讲各地奇闻轶事来解闷,所以吴氏现在对建康颇有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感慨起建康的粮价贵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氏回答:“都下户数有二十五六万,人多,本地粮食产量不够,要靠外运,这粮价当然就贵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又是开春,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哪怕是在鄱阳,粮价都比平日高,更何况建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道理是这个道理,只是影响不到李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吴氏的儿孙都做了官,俸禄是粮食,只要不大手大脚挥霍,完全够府里的人(包括仆人)吃,不需要到市面上买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粮价高低,其实对李家影响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了,鄱阳的庄园有许多地,秋天收获的粮食存在库房里,随时可以运到建康,根本就不用在外面买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吴氏还是感慨连连:“粮价一直涨,寻常人家买粮,可就得多花许多钱,日子可不好过...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想当年,年景不好的时候,粮价飞涨,家里都买不起太多粮食,二郎和三郎就拼命在湖里打渔,我,还有你,就背着昕儿出去挖野菜...”

        过惯了苦日子的吴氏,现在虽然锦衣玉食,还是无法忘记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家里两对孤儿寡母守着几亩鱼塘过日子,印象实在是太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氏听姑婆(婆婆)提起当年,也有些感慨,若不是小叔子出人头地,李家现在,恐怕依旧是彭蠡湖畔小渔村里的一户寻常人家。

        黄姈在一旁听着,有些尴尬,默默听着吴氏、林氏回忆当年。

        黄家是鄱阳城里的大户,黄姈虽然自幼女扮男装,是黄家的“庶子”,不受嫡母、嫡兄待见,但和娘也是衣食无忧,所以没经历过苦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嫁给李笠的时候,李家家境已经改善了许多,所以她和姑婆、嫂子并没有共患难的经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这些年来黄姈“主内”,知道了许多事情,也知道民生疾苦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明白如今建康城内粮价上涨,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奸商们在哄抬粮价,从去年得知李笠要回建康“监税”时就开始了,这些人持续、大量购入粮食,囤积起来,人为营造出缺粮的“事实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举导致建康居民开始抢购粮食,而这些奸商却把更多运来建康的粮食买下、囤积起来,导致缺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是建康的坐贾这么做,各地粮商、行商也在囤积粮食,把本来应该运到建康的粮食来了个中途“截留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在这些行商、坐贾的大规模囤积行为之下,建康粮价快速上涨,连带着其他物价也跟着涨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家境殷实的人家而言,这不算什么,但对于手头拮据的人家来说,物价飞快上涨可不是件好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建康城里,穷人占大多数,一旦物价过高,许多人面临的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,而是全家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笠在建康一直安排人手做“社会调查”,所以黄姈知道城内许多穷人每日的全家收入,也就三四十文。

        除去开支,剩不下多少,若粮价大涨并引发其他物价上涨,穷人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在乡下,穷人卖不起粮食,还可以到野外挖野菜、捕鱼,勉强支撑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建康城里的穷人,甚至连挖野菜、捕鱼的机会都没有,因为周边的山川河泽都是有主的,几乎没地方去挖野菜、捕鱼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这里,黄姈心中恼怒:你们这**商,为了一己私利,不顾百姓死活,恶意哄抬粮价,通通都该杀!

        气归气,而且气也没用。

        黄姈知道这些奸商哄抬物价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针对即将在建康实行的新税制(商税)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要让新税制犯众怒,于是,改革税制一事就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本来平抑物价不归李笠管,但李笠脱不了干系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笠若真的在建康实行新税制,意味着平日里偷税、漏水、逃税乃至抗税的人们利益受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之中,有行商坐贾,有官员,有权贵,有士族高门,有宗室王侯以及皇亲国戚。

        无一例外,都从偷税、漏水、逃税中获取大量利益,甚至以此为生财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量物资、商品在这些人的运作下,一文钱商税都不用交,打着各种旗号,堂而皇之进出建康各关津,由此形成的“门路”,养活了不知多少蛀虫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所谓“断人财路,如杀人父母”,李笠要向这些人收税,就和这些人有了杀父之仇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,这些人各有默契的联合起来,通过哄抬物价以激起民怨,迫使朝廷放弃改革税制,让李笠灰头土脸,其实已经是很客气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粮价不能再这么涨下去,否则会出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唯一的办法,就是建康官府开粮仓,以低价(相对而言)卖粮,缓和城内粮价上涨势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朝廷得从外地调集大量粮食入建康,敞开了卖,以此平抑粮价。

        即短时间内,向建康投入大量粮食,其数量远超奸商手头资金所能购买的数量,让对方无法买入、囤积粮食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因为粮食大量涌入,粮价自然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此次发难的既有建康的坐贾,又有外地行商,朝廷急切之间,无法在外地购买大量粮食运往建康。

        也不能轻易动用各地州郡的存粮,因为各地州郡也得靠库存以防万一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朝中许多官员作壁上观,乐得见李笠引发众怒,所以对于平抑粮价不上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导致官仓放粮、调粮入建康来平抑粮价的措施迟迟不到位,这进一步刺激了百姓抢购粮食、粮价上涨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没有太多权力的李笠,得不到官僚们的配合,无法在短期内调集大量粮食入建康,将奸商们的钱袋“击穿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段时间,李笠四处奔走,协调调粮入京事宜,成效不大,而支持他改革税制的湘东王,虽然也尽量配合,但收效甚微。

        建康百姓的怨言与日俱增,粮价一直在涨,看不见丝毫放缓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黄姈想到这里,心急如焚:对方的攻势,已经没有可能化解了,怎么办?

     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
        某私第,房间里,几位衣着光鲜的男子正在议论时局,谈的是粮价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建康城里粮价飞涨,人人愁容满面,但在这里,人人脸上绽放着笑容,仿佛粮价涨得越厉害,他们就越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他还能去哪里调粮?没地方调喽!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个胖子笑道,眼睛笑得几乎要眯成一条线:“三吴是不可能的,如今各地商贾都在屯粮,就是不往建康运,他敢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两淮,粮食也就自给自足,淮北徐州都要吃掉许多余粮,哪怕今年屯田有收成,也没有可能把太多粮食调来建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真要调,又能调多少?我在徐州州廨有朋友,早就把徐州的底摸清楚了,他没多少粮食可以调!”

        其他人听胖子分析“他”的调粮能力,而这个“他”,指的是鼎鼎有名的常胜将军、彭城公李笠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从饶州、江州调粮,也不够,饶州那边能拿出来的余粮,诸位也都算过了,不顶用,毕竟如今建康粮价飞涨,饶州调来的粮食再多,也架不住...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架不住大伙齐心协力,把余粮都吃下,反正现在各地能买到的粮食,估算的总量,根本就不够他用来救急的,哈哈,这下,他该知道何为众怒难犯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闻言笑起来,笑得很开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是建康城里的豪商,身后都有大靠山,不然也无法在建康立足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,朝廷因为缺钱,便要改革税制多收商税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居然敢对他们收商税,简直是可忍,孰不可忍!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商税收到他们头上,就是伸手进靠山们的钱袋子里拿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靠山是谁?士族高门、三吴豪族,乃至皇亲国戚、权贵、宗室王侯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人的钱,是轻易就能拿的么?

        当了几十年皇帝的高祖都拿不到!

        辅政的湘东王知道利害关系,奈何实在缺钱,特地找了个夯货来做改革税制这件事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,他们就要让这个夯货看看,什么叫做众怒难犯。

        简单的一招哄抬粮价,就足以让夯货撞得头破血流。

        要知道,这并不是某个人牵头弄出来的事,是无数人心照不宣,各自出力,才有了眼下建康粮价飞涨但各地调不来太多余粮的局面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即便夯货撕破脸要抓人,能抓什么人?

        想罗织罪名?笑话!

        胖子名叫陈和,是家财万贯的豪商,越说越得意:

        “在外镇守的诸位皇叔,乐得建康这边出问题,想看湘东王和那夯货出丑,他们才不会积极响应中枢号召,调粮入京救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甚至默许治下各地商贾大量囤积粮食,导致运往建康的粮食数量比往年大幅下降,这一消息我可以保证准确无误,你们大可放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和炫耀着自己的消息灵通,其他人听了,愈发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又说:“如果他们不服软,没事,接下来,就要见血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见血?这不好吧,毕竟我们一贯是和气生财...”有人担心起来,陈和不以为意,喝了一杯酒,冷笑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错,就要见血,一定要死人,死人了,事情才会闹得更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们现在开始在城里各处设粥棚,妄图给那帮穷鬼吊命来稳住人心,哈哈,没用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再硬撑下去,就会有人冲击粮店、哄抢粮食,于是和店伙计发生冲突,然后闹出人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无论死的是哪个,苦主都会抬着死者去公廨门口敲鼓鸣冤,甚至,等哪位高官上朝时,苦主举着诉状在路边跪下喊冤,哈哈哈,那就精彩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阴招有很多,而夯货化解危局的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调集大量粮食入建康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却行不通,所以,夯货输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正谈笑风生,一人忽然想起某个可能:“那,万一,他们从岭表调粮食入京呢?如今东南风起,南船走海路北上还是颇为方便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而且,也曾有海商从晋安郡运粮北上,到会稽一带销售,若更南边的广州乃至交州...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和打断:“这不可能,自古,就没有大规模运交、广粮食到建康的例子,因为交州的余粮最多运到广州,哪来更多余粮北运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要想降粮价,需要投入的粮食数量要多到何种程度,大伙心中都有数,就算那夯货弄几艘海船运来岭表粮食,不过是杯水车薪,能顶何用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有足够多的粮食,就不能让粮价回落,粮食他买不来,抢不来,变也变不出来,再拖下去,可就不妙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是二月,就算他想撑下去,那些穷鬼也快撑不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众怒难犯,所以,这新税制连实行的机会都不会有!”